三连杆叫少连杆,不应该叫多连杆
特斯拉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有个数字引人注目,就是毛利率,从Q1的26.5%再次提升到了惊人的28.4%,也是车评网统计以来,它的最高值。
从上表统计中,能清楚的看出,特斯拉汽车业务毛利率一直以来是比较波动的,比如2017年Q3大幅下滑,是因为Model 3上市,为了早期顺利生产,成本一度过高,导致毛利率一段周期内下降严重,后期才逐渐恢复;再如2019年Q1的下降,由于Model X/S价格下调导致的;2020年Q1的提升,由于19年底上海工厂投产,生产成本下降,带来了毛利率的提升。此后虽然也有降价行为,但毛利率仍然逐渐提升,直到上季度创了历史新高。
特斯拉的毛利率处于行业什么水平?
随着特斯拉陆续推出低价位车型及降价,目前其单车均价已经下探到约5万美元,这个水平和戴姆勒集团的奔驰(含Smart)单车均价差不多,而戴姆勒奔驰的毛利率约为19%,可见目前特斯拉的毛利率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了,已经和保时捷基本持平,而后者的单车均价要高出特斯拉的1倍多。
到底是什么支撑了特斯拉的高毛利率呢?
1、品牌溢价高,一般情况下,汽车品牌越高端,便越有溢价能力,毛利率也就越高。所以特斯拉的品牌溢价给他带来了一定的毛利基础。
2、生产成本低,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后,供应链和人工、场地等相关成本都较低,所以也实实在在的占到了“便宜”。举个例子,北京奔驰的毛利率约为30%,高于全球奔驰毛利率10个点,侧面反映了中国生产成本的优势。
3、软件毛利高,目前国内特斯拉的EAP(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售价为32000元人民币,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售价为64000元,全球价格基本比较统一,美国目前FSD售价为10000美金。
注:图片仅作示意,并不符合我国交规,请驾驶者严格遵照我国驾驶规范
特斯拉到底想干什么,想怎么干?
从最近特斯拉AI日中,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本质上是一家机器人公司”,并且推出了人形机器人构想,而车也只是一种机器人的表现形式。所谓机器人,动力电池是基础,但核心肯定是人工智能了,所以未来的特斯拉无论从运营,还是从赚钱角度,软件都是重中之重。
过去几年,特斯拉的FSD不断研发进化,价格也从最初的3000美元涨到目前10000美元,据分析目前的选装率在25%左右,也就是每台车因此增加2500美元左右收入,约占单车售价的5%,而这5%约等于完全计入毛利率(因为选装FSD与否,硬件均相同,没有额外增加),目前按照特斯拉财务确认收入的规则,软件收入销售当期计入50%,递延计入50%,所以其实目前的28.4%中,软件毛利占比实际是低于5%的。未来随着技术更加成熟,FSD有机构预测价格未来会达到20000美元/套,选购率会达到50%以上,车均收入会达到现在的4倍,即10000万美元,也就是说,未来特斯拉的毛利率会从现在的28.4%,因为软件收入的提升,达到37.8%,其中17.4%为软件带来的毛利。
前段时间美国特斯拉率先推出了FSD订阅服务,在缴纳了1500美元的基础费用之后,可以199美元(约1289元)的价格按月订阅,购买过增强版自动驾驶辅助(EAP)的用户费用为每月99美元(约641元),这已经是典型的软件销售模式了。
软件有个特点,边际成本非常低,几乎为零,但为了摊销研发成本,销量必须足够大。因此,特斯拉要有足够多的汽车销量,才能有足够的客户基数提升软件选购量。于是,特斯拉一次次的降价就不难理解了。它甚至将来可能在硬件上,完全0毛利销售,然后靠软件赚钱,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试问还有哪一家车企有资格做它的对手呢?
“你有的硬件,我不赚钱的卖,而我赚钱的软件,你却没有”……这种局面很可能成为现实,目前特斯拉的供应链已经比较成熟了,意味着整车生产成本上,特斯拉已经不输传统大汽车集团了,而软件方面特斯拉可以说遥遥领先,并且AI是基于大数据的积累,会越来越具有优势。车评网预测,恐怕未来的特斯拉FSD选装率,最乐观情况会达到90%以上,毕竟它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保命”。
下图为网传上周一辆高速行驶的特斯拉白色Model 3,在前面突然出现静止工程车后,紧急自行变道,避免了一起严重事故。
所以未来的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可能是特斯拉卖车本身不赚钱,碾压任何车企,而软件上遥遥领先其他车企,赚取利润。虽然目前特斯拉所谓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事故也不时发生,甚至有人因此罹难,但无论是其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售价不断下调,亦或者是HW4.0芯片量产,Dojo超算发布,FSD 9.0 beta即将发布,Model 2的即将上市等等迹象表明,它进入发展的二次加速通道已经不会太远了。
注:由于特斯拉公布数据口径问题,所以毛利率统计数据中包括US GAAP(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和非US GAAP下两种情况,但差异不大。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老塔车评,编辑:小编撰,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产能不足的特斯拉,却为啥要频频降价,又凭啥做“价格屠夫”?
特斯拉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有个数字引人注目,就是毛利率,从Q1的26.5%再次提升到了惊人的28.4%,也是车评网统计以来,它的最高值。
从上表统计中,能清楚的看出,特斯拉汽车业务毛利率一直以来是比较波动的,比如2017年Q3大幅下滑,是因为Model 3上市,为了早期顺利生产,成本一度过高,导致毛利率一段周期内下降严重,后期才逐渐恢复;再如2019年Q1的下降,由于Model X/S价格下调导致的;2020年Q1的提升,由于19年底上海工厂投产,生产成本下降,带来了毛利率的提升。此后虽然也有降价行为,但毛利率仍然逐渐提升,直到上季度创了历史新高。
特斯拉的毛利率处于行业什么水平?
随着特斯拉陆续推出低价位车型及降价,目前其单车均价已经下探到约5万美元,这个水平和戴姆勒集团的奔驰(含Smart)单车均价差不多,而戴姆勒奔驰的毛利率约为19%,可见目前特斯拉的毛利率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了,已经和保时捷基本持平,而后者的单车均价要高出特斯拉的1倍多。
到底是什么支撑了特斯拉的高毛利率呢?
1、品牌溢价高,一般情况下,汽车品牌越高端,便越有溢价能力,毛利率也就越高。所以特斯拉的品牌溢价给他带来了一定的毛利基础。
2、生产成本低,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后,供应链和人工、场地等相关成本都较低,所以也实实在在的占到了“便宜”。举个例子,北京奔驰的毛利率约为30%,高于全球奔驰毛利率10个点,侧面反映了中国生产成本的优势。
3、软件毛利高,目前国内特斯拉的EAP(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售价为32000元人民币,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售价为64000元,全球价格基本比较统一,美国目前FSD售价为10000美金。
注:图片仅作示意,并不符合我国交规,请驾驶者严格遵照我国驾驶规范
特斯拉到底想干什么,想怎么干?
从最近特斯拉AI日中,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本质上是一家机器人公司”,并且推出了人形机器人构想,而车也只是一种机器人的表现形式。所谓机器人,动力电池是基础,但核心肯定是人工智能了,所以未来的特斯拉无论从运营,还是从赚钱角度,软件都是重中之重。
过去几年,特斯拉的FSD不断研发进化,价格也从最初的3000美元涨到目前10000美元,据分析目前的选装率在25%左右,也就是每台车因此增加2500美元左右收入,约占单车售价的5%,而这5%约等于完全计入毛利率(因为选装FSD与否,硬件均相同,没有额外增加),目前按照特斯拉财务确认收入的规则,软件收入销售当期计入50%,递延计入50%,所以其实目前的28.4%中,软件毛利占比实际是低于5%的。未来随着技术更加成熟,FSD有机构预测价格未来会达到20000美元/套,选购率会达到50%以上,车均收入会达到现在的4倍,即10000万美元,也就是说,未来特斯拉的毛利率会从现在的28.4%,因为软件收入的提升,达到37.8%,其中17.4%为软件带来的毛利。
前段时间美国特斯拉率先推出了FSD订阅服务,在缴纳了1500美元的基础费用之后,可以199美元(约1289元)的价格按月订阅,购买过增强版自动驾驶辅助(EAP)的用户费用为每月99美元(约641元),这已经是典型的软件销售模式了。
软件有个特点,边际成本非常低,几乎为零,但为了摊销研发成本,销量必须足够大。因此,特斯拉要有足够多的汽车销量,才能有足够的客户基数提升软件选购量。于是,特斯拉一次次的降价就不难理解了。它甚至将来可能在硬件上,完全0毛利销售,然后靠软件赚钱,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试问还有哪一家车企有资格做它的对手呢?
“你有的硬件,我不赚钱的卖,而我赚钱的软件,你却没有”……这种局面很可能成为现实,目前特斯拉的供应链已经比较成熟了,意味着整车生产成本上,特斯拉已经不输传统大汽车集团了,而软件方面特斯拉可以说遥遥领先,并且AI是基于大数据的积累,会越来越具有优势。车评网预测,恐怕未来的特斯拉FSD选装率,最乐观情况会达到90%以上,毕竟它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保命”。
下图为网传上周一辆高速行驶的特斯拉白色Model 3,在前面突然出现静止工程车后,紧急自行变道,避免了一起严重事故。
所以未来的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可能是特斯拉卖车本身不赚钱,碾压任何车企,而软件上遥遥领先其他车企,赚取利润。虽然目前特斯拉所谓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事故也不时发生,甚至有人因此罹难,但无论是其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售价不断下调,亦或者是HW4.0芯片量产,Dojo超算发布,FSD 9.0 beta即将发布,Model 2的即将上市等等迹象表明,它进入发展的二次加速通道已经不会太远了。
注:由于特斯拉公布数据口径问题,所以毛利率统计数据中包括US GAAP(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和非US GAAP下两种情况,但差异不大。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老塔车评,编辑:小编撰,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