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杆叫少连杆,不应该叫多连杆
近日,网上一系列福耀玻璃被信义玻璃超越,“玻璃大王”易主的消息炸开,大概其都在讲曹德旺先生被李贤义博士取代,甚至有媒体认为“网红”曹德旺先生应该反思了。为此,福耀玻璃在昨天(3月22日)的2021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秘李小溪还做了官方回应。
而针对以上关于福耀玻璃和曹先生的“污蔑”和“诋毁”,车评网对此表示愤慨和失望。此举纯属不够专业,且是个别不良媒体在错误解读和博取眼球,对福耀玻璃和曹德旺先生进行刻意的歪曲事实报道。
信义玻璃像福耀玻璃一样,也是我国玻璃制造界的老牌明星企业,成立于1988年,比福耀玻璃晚一年。最近之所以被拿来热炒,是因为其最新的2021财年的财报显示,营业额和利润都超越了福耀,于是就被拿来作比较,甚至被用来踩曹德旺先生。有人怀疑这背后可能是信义玻璃借势做的一次营销策划,而不是完全来自于某些媒体的“自发行为”,车评网认为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是,那么此举确实有悖商业道德,也显得太不专业。
从2021年的财报来看,信义玻璃全年营收达到了24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6%,净利润为9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9%。
而福耀玻璃2021财年的营收236亿元人民币,略低于信义玻璃,同比增长18.57%,净利润31.5亿元人民币,同比也增长20.98%。如此看来,信义确实靠着惊人的增长率,一举超过福耀,李贤义博士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玻璃大王”。然而这一切只是数字表现出来的“事实”,却不是真相。
首先,从玻璃行业来看,我国年产值差不多在6000亿人民币,两家企业业务量合计也仅约占8%,根本谈不上什么“大王”。放到全球玻璃市场,那就更不够看了,以“榜一大哥”法国的年营收来看,差不多10倍于信义和福耀。所以实际上无论在全球,还是在国内,二人都称不上真正的大王,相信这个称号也绝对不是他们“自封”的,所以根本不存在谁取代谁之说。
其次,曹德旺先生之所以被称为“大王”,实际是因其在汽车玻璃行业的影响力,而非整个玻璃行业。以福耀的业务构成来看, 90%以上都是在汽车行业,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0%以上,仅微弱劣势落后于日本的AGC集团(即原日本旭硝子)。反观信义,2021年汽车玻璃业务的销售额为44.4亿元,占整体业务的仅17.9%,且该部分的同比增长率也仅为18.4%,与福耀的18.57%伯仲之间。真正让信义玻璃去年“大跃进”的是整体的浮法玻璃业务,这部分本来就是它的最主要业务,2021年销售额达到17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7%。如果只是做二者的汽车玻璃体量对比,福耀玻璃仍然是信义的4.8倍之多。所以真相是,根本谈不上“超越”,两家公司本就是两个赛道的代表。
最后,众所周知,曹德旺先生无论从企业经营,还是个人品德层面,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尊重,甚至敬仰的对象。据公开资料显示,其在早年企业负债状态下,便开始捐助教育,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在包括汶川地震等国家自然灾难时刻,也从来义不容辞的进行大量捐赠……多年下来,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捐赠金额达100亿人民币以上,就是这样德高望重的一位企业家,一位老人,有些媒体却哗众取宠的称之为“网红”,并且歪曲事实的让其“反思”,是何居心?良知何在!
图为曹德旺先生之子曹晖为代表,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赠1亿元人民币
写在最后:
当然,车评网并不是认为福耀玻璃或者曹德旺先生个人,是完美无缺的,任何企业和个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成长。
比如虽然福耀玻璃的客户多为宝马、奥迪、大众这样的中高级别品牌,信义玻璃的汽车业务客户,多为奇瑞、江淮这个级别的经济性品牌,但后者的该业务毛利率却达到了47.1%,而福耀玻璃仅为35.0%,这就是其值得学习之处。只是,我们不认同个别媒体,为了博取眼球,提出让曹先生“反思”,反思更应该是你们这些媒体。
另外我们的慈善家也绝不止曹德旺先生一位,信义玻璃的李贤义博士也同样是令人尊敬的公益事业先锋,捐助规模也已经达到了几十亿的规模,我们希望他们这样优秀的企业、企业家越多越好。
车评网本文只是希望客观、公正的阐述事实,说明真相,没有褒此贬彼的意思。也希望个别所谓的同行,能够做到不利用“事实”,去歪曲“真相”,报道中一定要守住笔,管住嘴。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林小丽,编辑:小编撰,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