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小米SU7事故引发行业深思 智能驾驶安全边界亟待厘清

近日,安徽铜陵一起涉及小米SU7标准版的严重交通事故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3月29日晚,三名武汉在校大学生驾驶该车前往安徽参加考试途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车内三人全部遇难。小米创始人雷军4月1日公开回应称,公司至今未能接触到事故车辆,但承诺将积极回应家属和社会各界的关切。

事故发生后,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宁德时代4月2日发表声明,确认事故车辆未使用其生产的电池产品。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0年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能源车电池系统在热失控后需保证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但此次事故中电池的具体燃烧时间尚待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车辆配备的前向防碰撞辅助系统仅针对车辆、行人和二轮车三类目标,无法识别水泥护栏等固定障碍物。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车企过度宣传的"0接管"概念存在严重误导,让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某自动驾驶公司高管坦言:"这个行业就像考试,做到99分等于0分,一次事故就可能毁掉所有努力。"

与此同时,汽车行业正面临深度调整。国资委近期指出行业存在无序竞争、产能过剩等问题,强调要推进无效产能清退和央企战略性重组。恒大汽车上海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就是典型案例。在欧盟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步伐并未放缓,比亚迪等品牌仍在积极推进欧洲市场布局。

新势力阵营也出现人事变动。蔚来在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的同时,其旗下乐道品牌总裁艾铁成因个人原因离职。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在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市场竞争与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