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杆叫少连杆,不应该叫多连杆
前阵子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下文简称“北京十四五规划”)引起了汽车圈广泛的关注,原因在于其中调到了“2025年前建成投运74座加氢站,形成布局合理、适度超前、供需匹配、安全有序的加氢站供给保障体系。”
这会是一个强烈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新信号吗?相信成了很多人心里最关心的话题。
据资料显示,北京市今年初,已经有10座加氢站。这意味着接下来的4年内,将再新建成64座之多,而过程目标也很明确,就是2023年底,完成37座建成的目标。
在发展规划中,除了“74座”这个关键词之外,还有一个两个词透露了重要信息,“适度超前、供需匹配”,这意味着,2025年的目标全部完成后,北京的氢燃料汽车加氢需求和加氢站的加氢能力,将基本处于一个供需平衡的状态。那么,74座加氢站建成后,到底能支持多少氢燃料汽车的日常使用呢?
以目前建成的10座加氢站运营情况作为参考,据了解它们日常加氢量5吨,冬奥高峰期满负荷加氢7吨,而氢燃料的能量密度约相当于汽油3倍,也就是说,目前北京的加氢站一天输出的能量,相当于20吨汽油的能量,而这个数字,也刚好约为一个普通加油站的每天卖油量。
经此粗略测算,我们可以把一个加氢站,满足的汽车需求,相当于一个加油站,而一个加油站,大约能满足3000台私家车的需求,那么74座加氢站(相当于74个加油站),将满足22.2万辆氢燃料私家乘用车的需求。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计保有新能源汽车50.7万辆,并且力争2025年达成200万辆的目标,也就是说,这其中可能有10%为氢燃料电池。届时,如果真的有这么高的渗透率,那么至少在北京市,氢能源汽车的能见度,将是非常高的了。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前两年的北京街头绿牌车能见度。
当然,北京市加氢站,不可能都是为私家车准备的,因为在“北京十四五规划”发布9天后,长安汽车才宣布将推出中国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长安深蓝C385,所以至少早期的北京市加氢站,都将主要是为商用车服务。按经验测算,一辆大巴车的能耗量,相当于30台私家车,所以,74座加氢站,将可以满足约7000台大巴的需求。去年北京市经信局发布的《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到了2025年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这个数字与笔者推算的“7000台”基本差不多,所以笔者判断,可预见的未来4年,北京市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会以商用车为主,包括大客车和重卡车型(北京市另有相关规划)。
资料显示,冬奥期间,北京市共投入了816辆多种氢燃料电池的车型,其中大客车约为700台左右(据北汽福田和宇通披露资料推算),笔者估算目前北京市,可投运的氢燃料客运电动汽车,应该在千台级别,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到了2025年,无论是保有了相当于7000台氢燃料大巴的商用车型,还是已经有部分的氢燃料私家车在路上跑了,这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因为有了如此大量的氢能基础设施,必然会带来一个巨大的氢燃料乘用车市场的可能性。
据车评网近日的一份关于现代Nexo氢燃料汽车的报道中显示,在美国市场,氢燃料汽车的销量,也主要集中在加州,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有该州的加氢站数量够多,截至2021年底,共有60个,占全北美的70%。相较于加州,北京市的面积要小很多,人口密度也要高很多,所以74座加氢站,应该能更集中有效的满足需求。
如今北京市的“十四五”规划,已经算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这或许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将不只是一种新能源形式补充那么简单,而接下来几年,是否会迎来新一轮的“氢燃料电池”相关产业,尤其是车企创业潮,车评网与您拭目以待。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林小丽,编辑:小编撰,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本文仅授权与车评网签约联盟媒体转载,其他未经允许不得侵权使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