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两百万迈巴赫天窗漏水,豪华品质何在?

最近,迈巴赫推出了一款三拼配色的季节限定款车型,这一消息在汽车圈引起了热议。这个梗源自江苏的一位车主,他花费215万元购买了一辆迈巴赫GLS 480,然而提车不到10天就遇到了车顶漏水的问题。经过4S店的大规模拆解维修后,确定是天窗故障所致。车主表示要么退车要么加钱换车,但被告知退车是不可能的,换车则需要折损80万元。车主感到非常无奈,于是他在车顶上贴上了三色防雨布,并拍摄视频上传到网络。没想到这一举动引发了各地奔驰和迈巴赫车主的模仿。

实际上,对于有天窗的车辆来说,漏水问题并不罕见,也不是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但在一辆价值200多万元的豪华车上出现这种低级故障,且售后服务如此不尽人意,这才是导致事件发酵的主要原因。最终,这位车主与经销商达成一致,获得了三年整车质保和3A3B保养套餐,事件得以圆满解决。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天窗在汽车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众所周知,汽车是从马车演变而来的。早期的马车结构中,乘客坐在车厢内,而司机则暴露在外。这种车身结构被称为Coupé de ville,后来汽车也沿用了这个名字。让司机露天驾驶一方面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彰显车主的身份。当时的许多司机开车时要身穿制服,路人一看就知道,尽管司机穿得像模像样,但他只是个驾驶员,车厢里的人才是真正的老板。

随着汽车逐渐普及,用车场景增多,行车过程中遇到雨雪天气的情况也随之增加,因此驾驶位也开始加装顶棚。从最初的简陋皮革,到后来的防水布料,再到可以伸缩的铁板,这些顶棚设计不断进化。到了20世纪30年代左右,一些汽车的车身结构不再将驾驶员和乘客分开,而是共用一个固定的车顶,原本用于遮挡司机头顶的布帘或铁板则变成了现在汽车天窗的雏形。此时的天窗更多是一种设计上的传承,因为大家已经坐在同一个车厢内,开不开天窗对于身份的区别作用不大了。

随后,越来越多的贵族人士开始自己驾车,享受驾驶的乐趣。一些只有两个座位的车型仍然保留了天窗,这时天窗已经不再与身份地位相关,而是作为一个功能性配置留存下来。一些企业也开始专门制造汽车天窗,研发出了可滑动、可拆卸以及玻璃材质等各种类型的天窗。

1953年,福特X-100概念车上出现了可伸缩的透明车顶。1961年,凯旋7R4车型装配了可拆卸的硬顶。1966年,保时捷在911车型上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并注册了一个至今闻名的商标“Targa”。1967年推出的兰博基尼Marzal概念车整个车顶都是玻璃制成,被视为全景天窗的鼻祖。2005年,法拉利Superamerica的车顶首次采用了电致变色玻璃,可以通过按钮改变透明度。

如今,随着电动车的普及,由于底盘下藏着一块巨大的电池,为了节省空间,许多电动车开始采用不可开启的天幕。为了遮阳,一些车型还搭载了电致变色技术,例如极氪001和埃安S Plus等。那些空间足够安装天窗的车型,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全景天窗,这得益于材料强度的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天窗从一块需要用时打开、不用时卷起来的破布,发展到电动开合、语音控制、全玻璃材质甚至还能变色的技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漏水问题仍然无法彻底解决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如果你还想听些什么更有趣的汽车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下期我们继续聊!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