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杆叫少连杆,不应该叫多连杆
2019年开始,二线合资品牌销量大幅下滑,标致、雪铁龙、现代、起亚、福特、斯柯达等,纷纷进入比惨模式。腰斩已不足以形容跌幅,网络发明一个词汇“脚踝斩”。
曾经是中产标配的合资汽车,突然不被国人追捧了,原因何在?
很多人归因于自主品牌的崛起,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也有人归因于豪华品牌下探,这也算一个推动因素,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为何自主品牌的崛起,不是根本原因?
诚然自主品牌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外观设计、产品品质不弱于合资品牌,但性能和可靠性依然有差距,反映在二手车残值方面,不够保值。即使现代、起亚这样的,不入流的合资品牌,在二手车市场的接受度,依然好于自主品牌。
不过没关系,自主品牌还有性价比这个大杀器,可以通过错位竞争,用更丰富的配置和更大的尺寸,降维打击,吸引对品牌和残值不那么重视的新生代消费者。
二线合资品牌,不懂自主的套路吗?在节节下滑的困境下,为何不打性价比牌?
汽车工业根本是规模化,同样的零部件,谁销量大,谁就可以从供应商身上,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丰田这种千万量级巨无霸,采购成本是最低的,二线合资由于是全球销售,现代集团、PSA集团的销量高于吉利、长城,采购成本也要略低于自主品牌。
那么为何性价比依然比不上自主品牌呢?除了材料成本,还有研发成本和管理成本,这就涉及到二线合资溃败的根本原因,自身的体制——合资公司!体制的约束,导致自身的单车研发和管理成本高居不下。
合资公司,对于中外股东,都不是亲儿子,谁也不会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没有真正的企业战略。合资公司对于中外股东的价值,只有一个,挣钱!即创造利润,分配利润,反哺总部。尤其是外方,仅车型引进费和专利费,就足以让合资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
合资公司中外管理层双重岗位,国际接轨的工资,管理成本也远高于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可以接受暂时的亏损,会投资长线研发,但对于合资品牌,失去了挣钱的能力,双方股东也就失去了合作的意愿,比如已经关闭的长安铃木,一汽马自达。
不愿意亏损,成本又降不下来,自主的产品差距越来越小,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到今天,合资品牌也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分水岭。即使强如大众、丰田,也感受到了丝丝的凉意!
20年前,成也合资,今天,败也合资!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秋名山,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命中注定有此劫
非原生家庭肯定大概率不行
和自主品牌崛起还是有很大关系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机遇,没有100年的油盐店,很正常
一线合资也是早晚的事情,要做好准备
各方面原因都有吧
电动化、智能化、渠道变化等等等,合资跟不上节奏
合资决策太慢,跟不上市场变化,以前是外资车技术领先,降维进国内,现在国内有新需求,再反馈给国外,再研发调整迭代,周期太慢,势必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