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杆叫少连杆,不应该叫多连杆
根据消息,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中国自主品牌正在转向增程式技术路线,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内多档PHEV模式将被逐渐取代。目前,一些传统自主品牌仍在采用多挡PHEV模式,如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而理想汽车及其他厂商则选择了增程式模式。
李想此前多次表达了对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的坚持和信心。他在今年8月的二季报电话会议中指出:“增程式是电动车,加了增程器,PHEV是辆燃油车,加了块电池,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今年3月的发文中,他也强调了第一代理想ONE已经完成了PHEV并联研发,并表示这一技术并不难。
同时,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曾经多次表示,“增程式比插电式落后”,并强调自家的智能DHT本质是“串并联插电混动”,技术更为先进。此外,前大众中国CEO冯思翰也批评过增程式电动车,称其为“最糟糕的方案”。
根据最新的交付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31日,理想汽车全年累计交付量达到284,647辆,预计超过3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
与此同时,随着理想L系列车型交付量的增加,关于增程式技术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你如何看待增程式技术的争议?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很简单,增程有的插混都有,插混有的增程没有
理论上当多档混动的消耗燃油跑的实际公里数的效率,小于增程器燃油的效率,那么理论上说确实增程式混动要优于多档混动。但是这个是一个随着2种模式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的。现在看的话国内在变速箱技术都玩不好的情况下,如何减少能量在档位间传递损耗是有很大难度的,相反研究如何让发动机用最少的油发更多的电量,可能比这个更容易突破。
因为多档DHT只有吉利,奇瑞,长城这种造车底蕴深厚的企业才做得出来。就算给你十年,不要说多档DHT了,就连E-CVT你也做不出来。历史已经表明,不搞技术只会营销的企业走不远!
难是不难,你会的别人1年就能搞出来,别人会的你10年也做不出来
增程的优势是简单,成本低,弊端就是过来好几年之后,电池衰减严重,开始可以跑二百的,最好只能跑几十公里,换电池成本太高,发动机就要一直启动发电,到时候馈电油耗随便十几个。插电混动的弊端就是成本太高,如果成本下来了,把纯电续航做到200-300,还是非常棒的,前期可以一直用电,过几年电池衰减严重,就算纯电只能跑几十公里,用智能混动模式,馈电油耗不高,还是非常不错。
多档PHEV用麦弗逊悬挂,装不下空气悬挂,只能做低端。
多档确实是画蛇添足,比亚迪用十年得出的惨烈教训
增程式是电动车,加了增程器,PHEV是辆燃油车,加了块电池,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就想问増程器是烧什么的?
理想不会觉得大家是因为他是增程才买的他吧?大家买理想大多都是因为空间大,科技感强,一家子用车很舒服,品牌形象已经立住了,而不是因为他是增程。理想就算全是插混车,靠着以上的卖点,销量也差不了,甚至我觉得他要是个插混,兴许卖的更好
理想完全捏住了国人的痛点,这个痛点就是我们总是在城市中穿梭,节假日才会长途,这样的工况完美的发挥了增程的优势,规避了长途耗油高的弊端,但是这套在地广人稀的国外就玩不转,特别是德国那种不限速的高速,是理想的噩梦,但不可否认理想是个好企业,他不是只追求于产品技术,他是围绕着人打造产品,产品服务于人,市场也选择了这样的企业
哈哈,销量好了就飘了吧,小心打脸哦。
我一直有个疑问,假如放电的速度大于供电的速度,会不会导致提速困难或者其他?假如开了10年,电池衰减特别严重(又是二手车换电池特别贵)发动机会不会一直都必须保持发电状态?
我只会弄增程,除增程的都是垃圾
早就说了,多档插混就是垃圾,多此一举!做多一个变速箱我为何不把电机做大一点,把充电效率做高一点!听说下一代 DM5.0 充电效率杠杠滴
增程解构简单,山东很多老头乐就是增程
就是钻国家政策漏洞,国家为了提倡环保走的新能源,你搞个电驱动后面发电机,根本不省油,就是省成本,赚更多的钱。如果每个车都这样,还环保个毛,国家也会改政策,未来是纯电氢能源天下,插混才是过渡最佳选择,能耗低,动力强。只是你一个理想商人投机唯利是图而已
市场真金白银投票。增程就是纯电车,把电池砍掉一半塞了个増程器。插混带变速箱理论上技术含量更高,但同时成本和故障率也上去了,另外根本省不出多少油。蓝山实测居然9升多,理想one才8升多。。现在理想l7也就7升多,当然增程式高速会费一些,但也就多费了那么一点点而已,但纯电平台的体验肯定是更好的!
现在的多档dht可不是曾经比亚迪DM那费油的多档插混!以吉利为例,绝对省油高速可以直驱,对nvh极端苛刻也有纯增程模式可选,要什么有什么!有句名言怎么说来着,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能够自由切换纯增程和直驱的插混才是技术上的集大成者,某些品牌做不到就别酸了,钱用到营销洗脑上就好了,技术凑合用能忽悠就行了
说实话,要不是油贵还限号,电车我看一眼都算输,半成品的玩意儿
比亚迪一直是单档的好不好
我觉得李想说的没毛病。对于插混车来讲,增程的大电池会在未来几年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的大环境下体验越来越好,能覆盖一般家庭车主90%以上的用车场景。另外不到10%的情况发动机只是偶尔应急,动力噪音的缺陷完全可以接受。phev以油为主的思路不符合中国未来的发展线路
这个人虽然是个投机主义者和宗教主义者,但是他这个判断我是比较认可的
我只知道买了理想的大多后悔,彩电冰箱大沙发在城市里窜没啥用啊
理想是因为自己的发动机技术跟不上,不得不走增程路线,反观长城的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1.5%一眼看出差别
增程可以理解成“特斯拉后备箱里装个汽油发电机”。本质是纯电结构,没有变速箱,电机直驱。优势是结构简单,没有太多续航焦虑。缺点是“脱了裤子放屁”,油转电,电再驱动。两次能量转化,理论能量消耗更高。插混结构是在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基础上增加电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和电控变速箱结构。优势是变速箱结构可以实现发动机直接驱动,减少多次能量转化的能量损失。多档位结构可以更好兼顾高低速行驶时发动机直驱的经济性和动力性能。缺点是结构复杂,变速箱档位越多结构越复杂,理论故障率越高。
增程比PHEV落后这个是肯定,PHEV的缺点就是多了变速箱成本高而已,驾驶体验其实是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也更好。但是,实际使用中,如果电池够大,纯电能跑250-300公里的话,那么基本上95%以上的使用场景都是纯电,那么燃油经济性和馈电下的驾驶体验这两个缺点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了,剩下的就是成本低,结构简单,维护保养方便的优点了。所以说,从技术层面PHEV更优,从产品层面大电池的增程可能更好。
虽然不太喜欢理想,但是他说的确实没错,增程结构简单,不容易出问题。买理想的,大多数都有私桩,平时当电车开,偶尔长途高速,能充就充,不能就烧油,一年确实能省不少
我以前是赞成长城那套动力系统,但是后来买了理想。使用下来发现,还是增程更合适。技术没有更先进,但是更适合大部分中国人的使用情况。实际上,增城车绝大部分都在当成短途纯电用,成本极低,长途用増程器的话油耗也不高。而phev很难当成纯电用,使用效果也远不如增程了,基本上出行都要烧油,
既然不难,;你做个混动看看。
联想电脑当年也是牛逼哄哄,组装技术是没有未来滴,看李还能狂多久
增乘车也只有在中国卖!
说白了,像理想这样的、技术储备有限的车企,它的实力只允许它押注一种技术路线,所以他输不起!其他车企,像吉利奇瑞长城等,各种技术路线都玩的转,即便真有一天哪种技术路线胜出了,他们也有能力快速转变,但理想这类车企却不行!所以他们只能豪赌一场,用各种办法制造舆论!
如果没有电,比如跑长途,增程的油耗高的要命,还是多档位dht油耗好些
增程高速比混动费油,但是少了变速箱,故障率更低,保养成本更低,如果有家庭或者公司充电条件,并且不经常跑高速,增程更好,反之混动更好。没有完美的技术,只有更合适自己的产品。我认为产品就应该围绕消费者来转。而不是传统品牌,消费者跪着舔厂家。
没有好的发动机才用增程 如果有好的发动机可以保证馈电情况下可以获得与增程一样的驾驶体验为什么要增程呢?
新能源车的技术难点在于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如果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突破了,可以超过1000公里续航,増程还有必要吗?没必要了。插电也一样。就目前来看,说哪个好,哪个先进,意义不大。都是新能源路上的过度产品。
一个组装厂说一个自研自销的工厂说你的技术路线不对?而且还买着人家的配件。
自己不会的,就“炮轰”人家不行,汽车工业发展一百多年了,我还就不信他李想是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现在的所谓新势力车企,炮轰这个炮轰那个,无非就是自己的销量和赚钱能力,让背后的投资者们看不到希望,投资者骂他们,他们就出来一通乱咬,一个真正有实力的车企,根本不用老是出来抛头露面!你看奔驰大众丰田,人家炮轰谁了!
很早以前,增程器效率太低,高速亏电情况下老牛拉车,不过现在的增程车我是没听说还有这问题的,时代不同了。插混确实技术难度高,传统车企大力研发,我觉得很大程度是不想抛弃之前在内燃机方向的沉没成本。不管哪家,国产都有太多的变速箱问题了。增程让人诟病的总说技术落后,然而产品终归是要给用户实现价值,用户只需要看效果就可以了,再牛的技术稳定性不够也不行。关于增程和插混哪个好的讨论,非专业人士就不过多评价了,希望车企从消费者的切身体验出发,做更好的产品就好
消费者选增程,不是因为增程技术好,而是用了增程的理想产品力好。
但问题是理想虽然客户最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但也客户最不懂什么就骗什么。
理想把雷埋在了5-8年后,充分吃这一波红利,单车利润赶超bba,未来再用时间、金钱换技术。
可惜,这批车主就要苦一苦了。
不难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好的吗?东西好不好用才是关键吧?目前来看,插电混动的发动机充电效率不高,还要用油参与动力,这样是不是油耗会增加?相对来说,増程器单纯发电,效率会一直维持在最理想状态,是不是油耗可以节约?
用户不管你技术如何,看到眼睛里的是空间大,沙发冰箱有,动力够用。
市场要的技术是能看得见的直观体验,
理想成功是抓住了富人的需求点,这车外观颜值确实可以,内饰也够豪华。5秒级也够用,
银河l7是有dht有增程的,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哪个模式,卖15万。李总要不也做一个出来,让用户可以不同路况选择,至少跑高速爽一点。不要一天到晚,销量作假,新车回炉刷销量,抵货给供应商,一边网上喷你喷他打嘴炮。
理想是研究人的,长城吉利比亚迪是研究车的,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增程式等于1/3的DHT,増程器就是发动机,在多档DHT里,增层式叫做窜连模式,DHT比増程式多了发动机直驱模式,在馈电和高效率运作是达到省油的目的,这是增程式结构的车无法做到的,技术的天生残缺,就跟大众漏机油一样,AT变速箱卡顿一样,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为什么传统车企的工程师跨过增程式而研发超级混动的目的,李想总是强调增程式的优势,实际就是对技术本身不自信,买理想车不是为了技术,而是全新产品的体验,但是这个产品的品质和后期的保障怎么样还有待考察
增程和插混都有各自的受众人群,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就行了!充电条件受限和高速多的选插混,有充电条件的选增程!为什么一定要分个高下。只是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理想觉得增程比插混“高级”,电车比油车“高级”什么增程本质是电车,插混本质是油车,先不提插混也有专门的混动平台开发,怎么电车是充电不花钱还是高速不用交过路费,还是能走油车不能走的路了?怎么满满的电车比油车“高级”的上位者语气。你选择增程宣传增程没毛病,这种贬低其他技术路线一棒子打死其他车企创新和研发的言行真的好吗?理想说未来三五年都变成了增程,你是预言家啊?未来三五年要是没有按你说的都成了增程你切腹不?本来国内新能源的浪潮引领全球但也还是处于摸索中的行情,你选择增程直接说增程的优势不就行了,非得踩不同的技术路线一脚?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增程式可以用纯电平台,代价只是前备箱消失了(大不了前电机也不要了,空间总是够了的)。
而插混做不到。
纯电平台带来的优势就是外部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内部空间可以做的更大(而外部空间想要加大,那得加超级多的钱),包括做到更好的底盘,因为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双叉臂这种悬挂了,否则的话要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以比亚迪为例,e3平台的车除了定位和价格更低的海豚海鸥元plus没有双叉臂以外,剩下的都有双叉臂。而方程豹豹5因为不是纯电平台,想要双叉臂就只能发动机纵制来给悬架就出来空间,结果就是成本飙升)
这一点上长安做的不错,就当自己的idd插混发布会从来没开过,深蓝和半个启源一门心思做增程。
理想的增程式问题主要在于初代的one,他不是纯电平台,而是逆向汉兰达的,导致增程的经济性没剩多少,高速油耗那是一点都不低(而且还是四驱,油耗更高)
同样的纯电续航用完后,有些插混比增程式省油?!你纯电最多一百六,再跑一百公里要9个油,别人插混6个油。如果单次行程低于一百公里那大家成本一样。
理想同学是搞不出来插混才会羡慕人家长城,吉利,奇瑞,李想不傻,插混在技术投入方面要很久,门槛更高,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入行,用最低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才是正道,上述三家车企在混动投入不低于300亿,新势力要靠融资,投资人会傻到投50亿10年才有回报吗!
综上,理想不搞插混就是因为要投钱多,回报时间长,所以看中了低成本的增程
多档很多是噱头,哄人。让别人觉得你很厉害。就像别人使一把剑,你要三刀流。事实证明一把玩好就无敌了,不是越多越好。但是做广告宣传就要唬人,不然没有办法拉开价差,哪怕是一个东西,必须要说的不一样。
看评论区很多连增程都没搞懂。增程发动机是发电给电机驱动车辆,有多余的功率才是往电池充电。当你需要大功率输出时,发动机发电功率不够需求才调用电池共同驱动,讲求的是一个削峰填谷。所以,这样的工况,浅充浅放,电池的工作环境是最佳,也就没有说电池循环过早衰减的问题。其次,发动机工况也基本工作在高效区间,也不会出现几年后,发动机高故障率的问题,理论上发动机使用环境比纯油更好。第三,增程车,因为发动机没有通过变速箱和车体直连,所以nvh有先天优势。以上工况又完美契合中国大部分消费者使用场景,平时市区周边200公里以内。假日高速比多档多的百公里半升一升油,这种低频场景使用效率问题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剩下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大空间,品牌又没原罪,外形设计也符合主流审美。这种不赢,谁赢。
“增程式是电动车,加了增程器,PHEV是辆燃油车,加了块电池,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说的好像你们家理想就不加油,不燃油了一样;说的好像你们家理想就不加电池了一样。还本质区别
增程说白了就是电车加个油箱,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用油发电,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用电池的电开,所以他是纯电车。喜欢电车的人自然义无反顾选择增程 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续航焦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把庞大的增程器设计的小巧 让小车也能用上,另外就是油耗如何减少。
插电混动有着更复杂的机械结构 从维修成本考虑 比增程高得多,好处是当油车跑可以有油车的质感 就像有些人觉得摩托车吵,有些人却偏爱汽油的味道+炸街的机车啸叫这个只能说萝卜青菜。插混更适合喜欢油车的人。
大家不用争吵,交给时间!理想是一个研究人的车企,所以车这个载体不重要,人喜欢就够了!而传统车企是研究车的,对于他们来说人只是承载,所以载体才是人的依赖,在一定基础后才考虑人。总而言之,理想作为车企他的重心在研究人。传统车企,他们重心还是在研究车上。虽然目的都是赚钱,但传统车企还是有着传承思想的,而理想也就只有“理想”。
能加注汽油的车都叫燃油车,不管插混还是增程!既然车辆工作需要消耗汽油,那就不是纯碎的电车!不要说为了增加续航里程,这话掩盖不了是油车的事实,哪怕你后备箱拉着发电机,头顶上装个太阳能电池板,只要不用汽油,都没人敢否决你电动车的身份!
增程式混动也就是那些没有造车技术的造车新势力会选择并且宣传。世界上的传统车企里基本没有选择增程式混动的(长安除外长安也是个混子),说白了增程式混动就是车企为了降低成本的产物,可以想想是一套增程器贵还是几十度电池贵?增程式十万左右可以选择。三四十万选个增程式就是大冤种。
如果我一年90%都是市区用车,一年只有为数不多的高速,那增程和插混在油耗方面的差距就可以忽略了吧。其实选混动完全是基于那一点点远程充电焦虑,要不是每年过年都会有一次不得不跑的高速,我都直接选纯电了
说到底同样的价格增程比起插电式混动有更低价格优势或者电池明显大点,实际上买电车的人都想用电所以电池大明显更有优势。有人说混动更省油但你也不想想增程式比起你的插电混动电池大了根本就是用电多了几十到上百公里纯电续航根本不用油
技术再牛核心也是服务于人,核动力本质不也是烧开水吗?所以无所谓技术先进与否,真正有利于用户的就是好技术!很多人都喜欢电车的用车体验,但又有里程焦虑,而增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用车周期内几乎以电为主,纯电里程不够的情况下就烧点油。插混固然也能满足这些条件,但同价位情况下纯电里程要差增程很多,带来的就是频繁的充电,这就是使用上的不便利。当然,对于充电条件不好的用户而言,插混优势就出来了。所以个人觉得无所谓什么技术先进与否,真正能给需求用户带来便利和舒适的就是好技术。而增程满足当下大部分喜欢电车的用户。
其实大家讨论这些无意义。其实增程的车主用惯了电车的方式,有充电焦虑症。其实一点都不想用增程模式。中国的增程车都不是增程,都是纯电车。如果你没有私桩,又想当电车开,你会很久纠结的。200公里不到的纯电车充电太频繁。
主要是插混汽车配的电池太小了,为了节约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纯电里程很多才100公里左右,反而增程汽车给了大电池,普遍纯电里程上到200公里。这样两者的使用差异就大很多了。
插电式混动再好。但是挂的电池才20多度。以比亚迪为例才18度
电的续航太少了。增程混动就不一样。大电池满足日常用车需求。上高速再用油。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技术。工程师该去想的事情。
混动车型就是贩卖旅程焦虑,明后年普遍的 800V 让充电效率大增,插混也就没那么重要了。说到底混动就是 在电池升级跟充电效率提上来过程中钻的一个空子而已。
确实,我现在开的是混动,当时想着长续航纯电车由于电池原因太贵,想着混动会存在蛮久。但是现在形势是电池越来越便宜,而且充电桩也越来越普及。如果电池纯电续航在300公里这样,价格又能干到大众价格,增程是会比混动好很多,不是说技术方面,是实用方面。毕竟混动和增程都是为了解决里程焦虑,平时很多人都是用电开,增程比混动结构简单,而且说实在的,混动体验也并不是很好,结构复杂成本高,如果电池价格掉下来,混动真不如增程实用。
插混控制更复杂,复杂的东西又贵又容易坏,多了变速箱,成本增加不少,增程简单维护便宜,不容易坏,使用其实比插混更像电车,更舒适,重点是便宜维护简单,我以前是支持插混,现在觉得增程更适合家庭使用,因为95%都是市区里用,增程更适合我的使用场景。
知道为什么高速上理想车主要去跟电车抢充电桩吗?!没办法,低电量的理想动力弱,油耗高,遇到长上坡还可能失速。作为车企领导人,这样说话真的是只为了流量,营销策略完全跟着马斯克,但人家特斯拉是真的有技术。好了最后说一下增程 插混有各自的优势
随着碳化硅,氮化镓等各种电子系统的成熟,发电效率和电转化效率提上去了,增程确实是很好的技术路线。结构简单,重量轻。减少一个多档DHT变速箱何乐而不为。
首先,增程技术的落后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而不仅仅是相对于多档phev来说的!相对于dmi亦是如此!不论如何巧妙的话术,哪怕实现了直接或者间接引发群众情绪的目的,也掩盖不了落后技术的本质。当然,落后的技术可能因为制造成本,技术难度以及维护效率上的优势,会持续延用,直到新技术在成本,制造和维护等因素上的成熟并取代!也并不代表其先进!打个比方,对于固态电池,难道就因为其现阶段量产难度大,商用成本高,就应该放弃对它的研究和投入,甚至否定它的先进吗?其次,李老板,这个人,一贯的作风,就是擅长用带争议性的词句来制造话题营销,至于背后什么目的,其实是很浅显的!但在本人看来,这种低劣浅显手段虽然很实用,却是对网络资源极大地消遣,和对民众智商极大地羞辱!那么,按照李老板遣词造句的逻辑,同理地,本人也可以如此来一句:在地球上,大家还能见到李老板真身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这个判断,以2025年为证!
增程式其实是半成品汽车,在高强度复杂路况哪怕满油都有趴窝的可能,只有在没有工程师思维、没有健全的法律监管的国家才能流行,真正的汽车大厂谁会做增程式?都是做插电式,或者小电池混合动力。不过那些合资大厂看到中国增程式卖的风生水起,法律又不管,可能也会上增程式,而且只会在中国售卖,因为在国外会被外国的工程师唾弃
看到这么多人在评论区各抒己见,甚至是急赤白脸的吵的不可开交时,其实技术的孰优孰劣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不管李想今天的论断在两年之后证实还是证伪,这个时候的理想就已经赢麻了。
确实是营销的高手。